2020.02.04
基本資訊 時間:2019年12月12日(星期四)上午10:00-下午17:00 地點:桃園光影電影館 主持:吳乙峰(藝術總監) 司儀:周少強 公民評審: 1.RCA關懷協會理事長-劉荷紜(因病請假) 2.新屋區社區健康營造協會理事長-姜義溎 3.旭日文化執行長-謝佩娟 4.VOICE深夜講堂老闆-陳忠敏銘 5.SHOW影劇團團長
2019.12.17
紀錄片《未來無恙》裡,記錄了兩位主角──輝珍與沛穎,青春的15歲少女獨自面對人生巨大的顛簸時,從年少的內心裡長出強壯的力量。長大是這部紀錄片的主軸,而輔佐著長大所需的力量,便是溫柔理解的陪伴。 在拍攝輝珍和沛穎前,導演賀照緹原本計畫拍社工。這位社工從來不說教,以大哥帶小弟的方式帶著青少年。拍到一個程度後,這部片卻變得有點像是大人幫孩子代言。「當
2019.12.17
紀錄片《回家》從兩條主軸切入「教育」與「自學」。片中記錄著屏東美園社區及和平社區的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的部落自學過程,以及兩家人在經歷莫拉克風災後仍繼續留在山林生活的大社部落。 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是一個讓孩子在學齡前能留在部落裡受教育的機構。導演黃淑梅說:「童年其實很重要,童年所處的環境給你什麼基底,讓你在長大碰到挫折後,心裡有一塊是童年留下來,可以無私的接納你的地方。」這是她在接
2019.12.16
以《不即不離》打響名號的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於今年同時推出紀錄片《還有一些樹》與劇情片《菠羅蜜》,兩部作品雙雙入圍本屆金馬獎。這次《還有一些樹》也是桃園市公民紀錄片獎矚目名單,這是一部關於馬來西亞本地族群與歷史的作品,本次映後將與本地影評人陳平浩對談,為觀眾好好爬梳本片脈絡。 「原住民朋友問我,為什麼馬來人這麼恨原住民?把我們當低等人類看待。我聽到了深感愧疚。」 因為上一部
2019.12.13
《囤夢》一開始透過爸爸跟做柿餅的阿姨互動展現出他熱情開朗的個性,影片最後也父親的夢想跟自己的夢想有點融合在一起,但最後的口白是希望給觀眾去思考,或許「一開始以為是我爸在囤夢,可是某個程度上,我也把我的夢放在爸爸身上,剪到後來發現,囤夢的人或許是我自己。」 這部片是導演的畢業製作,主持人周少強詢問原本是要寫論文,為什麼後來轉為用影片作為畢業製作?彭彙育分享自己原本是
2019.12.13
一開始,主持人毛致新先分享《剪刀找貓》這部片會聯想到侯季然導演的《我的747》,兩部片雖然是導演個人生活的小事,卻會造成很大的共鳴,但這兩部片最厲害的是侯季然都能夠從生活中搜集很多影像結構成一部影片,也請導演分享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豐富的影像可以結構成影片。 侯季然導演說影片裡面的貓Muji還在家的時候,都會拿手機拍牠,當時雖有模糊的想過可能會用,但實際要剪輯《剪刀找
2019.12.13
《臨時工》的背景是在高雄拍攝,導演許慧如出生和成長都在高雄,因此想為高雄拍影片。高雄是一個工業城市,工廠和牆上的塗鴉都是在生活週遭很常見的景像。許慧如表示紀錄片常常會受限於議題,當想拍工人階級的時候,常想到工殤或工運,因此想找到一個方式來傳達比較日常或是某種生活的氣味以及關於這個階級,最後才變成大家所看到的《臨時工》的做法。《臨時工》不是一個概念先行的影片,不是為了在形式上再有突破,而是對
2019.12.13
主持人:陳平浩 與談人:李立邇、蔡奉瑾(導演),子瑄、斐立農、小P(諾努客走唱隊成員) 導演分享當出是在福島核災發生的前一年,核四廠經歷了停建又復工的過程,反核運動走到低潮時期,在傳統的社會運動好像找不到跟在地連結的狀態時,他們想到走唱方式好像是一種可能性。子瑄說「那時發現當地長輩的困境,綠盟的困境,開始想我們想做什麼、可做什麼?我們想當搖滾巨星(笑),就開始這個計畫」
2019.12.04
桃園公民紀錄片獎入圍影展的第三天,《漂流廚房》的導演陳惠萍分享這部片原本是2012年被找去南洋台灣姊妹會拍短片,「說著母語和吃家鄉菜的她們很吸引我,好像可以跟他們一起聊聊天,拍攝他們的角度像是家庭錄影帶,沒有目的性要做成什麼片。」 陳惠萍當初想要將影片聚焦在味道,她也在拍攝的過程裡,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認同在哪裡,直到2015年,遣返事件的發生,才知道這部片拍完了。「沒辦法證明